甘肃旅行——甘肃最爱的八大美景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美景
- 01
敦煌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社会安定民风古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 02
崆峒山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 03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 04
鸣沙山在中国,被称为“鸣沙山”的旅游景点有多处,敦煌鸣沙山因为其历史文化的久远和景区特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也最为人所熟知,因此单列介绍。“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敦煌鸣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 05
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 06
桑科草原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0公里,有公路直通。 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
- 07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景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景区面积达398平方公里,景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大区。北区集中连片,以雅丹地貌为主,总体近南北走向。南区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等为主,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呈东西走向。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
- 08
拉卜楞寺夏河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在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经历了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论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性大型寺院,在起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